法学院“宏观国际法学视野下外交领事法理论与实践”专题讲座成功举办

时间:2025-04-02浏览:227设置

      2025年3月24日下午,外交部前资深官员、中国国际法学会会员、中国国际私法学会理事许育红教授带来“宏观国际法学视野下外交领事法理论与实践”专题讲座,法学院院长菅从进教授主持。全体涉外法治实验班同学与任课教师参加本次讲座。讲座由江苏师范大学江苏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基地、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等主办。

讲座伊始,许教授以跨越千年的商贸通道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联通中外的丝路脉络。从驼铃声声的陆上走廊到万帆竞发的海上商路,她追溯古代丝绸之路从鼎盛至沉寂的历史轨迹,自然引出新时代的“一带一路”倡议构想——这项以古丝路精神为内核的国际合作倡议,通过构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双通道,将历史文脉转化为发展动能,在深化政策协调、设施联通与文明互鉴中塑造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聚焦我国法治建设的前沿领域,许教授着重剖析了涉外法治的现代性特质。她指出,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涉外法治具有动态化、复合型特征,本质上是运用法治思维统筹对外法律事务的系统工程。这一体系不仅涵盖国际条约的国内法转化、跨境司法协作等传统维度,更涉及数字贸易争端解决、跨国合规管理等新兴领域,要求通过立法衔接、执法协同与法律服务创新构建全链条保障机制。

      基于在领事系统四十载的实务积淀,许教授以历史演进为轴解构领事保护机制。她提炼出四个里程碑式发展阶段:先导期见证领事制度早于近代外交体系的专业化成型;二战后的法治融通期实现外事法律职能整合;改革开放催生我国从侨务庇护向现代领事保护体系转型;新时代则通过利比亚撤侨、海外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等实践,构筑起全方位立体化的领事安全网络。这种机制演进印证了法治方式在涉外事务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许育红教授以其严谨的理论架构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向法学院师生系统阐述中国涉外法治建设路径与实践进程。讲座既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更展现了法律学者将专业研究融入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通过鲜活的外交案例与深入的法理阐释,在场师生切身感受到国际法律秩序的多维张力与外交工作的价值温度。法学院师生普遍反映深受启发,期待再次聆听许教授的学术分享。

      近年来,江苏师范大学为适应国家涉外法治发展战略,不断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开设了涉外法治人才本科和研究生实验班,成立了涉外法治研究院,获批江苏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基地,举办了系列涉外法治论坛与讲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改革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Copyright © 2016 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8340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