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法学本科专业1996年开始招生;2003年获批江苏省第一批省级特色专业;2014年获批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6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年底正式成立专业法学院,是目前淮海经济区唯一的专业法学院;2022年法学一级学科入选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法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83位,跻身法学最好学科前40%,专业等级为B+;2024年获批江苏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基地(全省共五家)和江苏省品牌专业。
法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7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7人,博士学历教师33人,具有海外著名法学院学历和研修经历22人,硕士生导师35人。另聘请3名国内外著名法学家担任特聘教授,形成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教学科研实力比较强的师资人才队伍。
目前学院本科生共有16个班级,本科生人数近700人,包括法学本科专业、涉外法治本科实验班、海外留学生等招生类别。研究生人数240余人,包括法学硕士(含中华法治文明与民族法、法理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教育法学和中外法律制度比较研究等方向)、法律硕士(法学)、法律硕士(非法学)、涉外法治硕士实验班、同等学力申请硕士研究生(非全)等类型。其中,法学硕士中外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方向,专门招收海外留学生。
目前,学院设有理论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刑事法学、国际法学等五个教研室和一个实践教学中心,拥有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苏北农村治理创新研究基地”、淮海经济区立法研究院、法治研究院、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淮海经济区刑事法律研究院、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汉藏法律文化与法治战略研究中心、教育法研究中心、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中心、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个案正义研究中心、江苏省知识产权(江苏师范大学)培训中心、江苏省政府立法联系点、徐州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联系点、江苏师范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徐州市法律援助中心江苏师范大学工作站)、徐州市行政执法培训中心等10余家省市校级政用产学研平台。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其中重点4项)等一批各类科研项目,出版法学专著20余部,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100余篇,形成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学院初步构筑了宽领域、多层次、接地气的社会服务体系。学院教师以法律顾问、立法顾问等身份,服务于50余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五年来承担了地方立法、法治建设等课题40余项,先后接受委托,起草地方法规文本30余部,在立法调研建议、基层社会法治、司法改革、知识产权发展保护、民族区域法治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报告和咨询成果。
法学院凝心聚力谋发展,初步形成了鲜明特色。
其一,实践教学模式产生全国性影响。学院开展了特色鲜明的“U+”实践教学活动;电子信息化的模拟法庭成为徐州市中院等6家法院的巡回法庭或示范法庭,课程体系向全国推介,并孵化出我校主办的“淮海杯”模拟法庭大赛这一全国性赛事,学院成为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模拟法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是全国唯一的非985、非政法类院校的副主任单位;法律援助志愿者活动不断创新活动类型,2020年获得司法部“全国法律援助先进集体”称号(全国高校仅3家),面相华东和西部地区,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线上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和普法活动,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基础上的调研成果,获得2023年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特等奖(全国法学项目仅2项),创造了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参与该项赛事主体赛的历史最好成绩。法律诊所课程,注重法律职业技能与法律职业伦理双提升,成效显著,于2020年获得首批社会实践类国家级一流课程(全国高校仅4家)。知识产权法专题课程上线学堂在线,入选国家研究生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教学案例入选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案例库,获得全国法律硕士视频案例大赛三等奖并向全国推介,知识产权法竞赛团队参赛三年连获全国知识产权热点问题辩论赛前八名一次、季军一次和亚军一次。学生志愿服务团队荣获江苏省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学生和指导教师参加“学宪法 讲宪法”比赛获得全国三等奖。
其二,社会化办学模式彰显区域法学院优势。学院坚持“深协同,共育人”的办学理念,与省内外近百家法治实务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成为了淮海经济区法律职业共同体共建共享的高水平育人平台;成立了20余家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和本科生实习实践基地,获授2家省级法学研究生工作站(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江苏青创律师实务所)和2名产业教授。硕士研究生顶岗法官助理和检察官助理的实习实训,时间和资金保障充分,规范科学,多方共赢,被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小组向全国推介。校地建立了江苏师范大学模拟法庭、江苏师范大学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诊所等校内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一大批法律实务骨干深度融入法学院的事业发展,兼职教授和研究生实务导师达90余人。一批法律实务单位和企业慷慨捐赠法学院,先后设立了20余项奖学、奖教、论坛及发展基金,为学院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和不竭的精神动力。实践教学平台形成校内平台和校外平台的良性互动,率先形成了校地深协同的法治人才培养模式。
其三,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担当有为。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涉外法治建设战略,大力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基地建设方面,2023年4月,与徐工集团签订共建协议,共同建设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基地。2024年6月,我校获批江苏省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基地(全省共五家)。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连续多年开设全英文课程,实施“雅思工程”,鼓励一批本科生和硕士生到国内外名校攻读涉外法学专业,包括北京大学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的知识产权法博士和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人工智能法博士(全额奖学金)。今年3月初,我校在2023级学生中选拔成立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验班。从今年9月开始,我校从高考新生中直接选拔优秀学子,在敬文书院(人才培养特区)开设涉外法治人才卓越实验班。10月份,成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研究生班。在涉外法治研究方面,4月底,成立了江苏师范大学涉外法治研究中心。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基地、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涉外法治人才研究平台”三位一体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诚挚期待国内外法学英才加盟!
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二维码
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